市教委德育处处长耿绍宁,市教科院副院长、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主任沙军等同志,及60余位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政法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十多所上海高校的专家学者出席本次研讨会。
社群1主要涉及社会多元发展的新时代,网民在大量讨论中建构了新时代的多元要素:新时代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应当是创新化、国际化,更加注重人民生活质量的。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在这个社群中,网民既抒发了日常生活中有关美好生活的感想,也分享自己充满希望的、幸福快乐的人生。该中心通过线上数千网民的点对点跟踪、数亿网络痕迹的大数据分析,完成了国内首份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报告。在新时代的建设中,人们会有更为宜居的城市,更加全面发展的教育和更加平等的性别关系。本次对外发布了两篇分报告,分报告1基于2018年和2013年的微博博文,对其中与新时代、美好生活、二胎等热点概念紧密相关的网络讨论展开语义网分析,并据此探讨网民在网络讨论中建构的新时代、美好生活和二胎的话题意涵及其变化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民对政治话语、日常生活、社会心态等方面的理解和态度。美好生活在2018年的微博场域中形成了三大语义社群。
项目主持单位,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由复旦大学教授、中国互联网研究的领军人物李良荣先生领衔,是复旦大学重点建设的跨学科网络研究中心,亦是国内最早以传播与国家治理为方向的跨学科研究机构。继2014年该中心首次发布《中国网络社会心态报告(2014)》以来,时隔四年再度发布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报告。据介绍,该重点专项的研究目标是开发多模式干细胞示踪平台,示踪内源性和外源性干细胞在体内分布、生存代谢和功能,旨在探索建立可向临床转化应用的干细胞移植示踪关键技术与评价体系,为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课题共同负责人、附属华山医院教授神经外科朱剑虹就项目整体情况、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进行了介绍。重点专项负责人、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教授胡锦对项目预期成果做出展望及部署抛光、查字、水印上石,而后才能篆刻——繁复的篆刻步骤,严谨的篆刻要求——徐谷甫认为是真正走向篆刻艺术的捷径。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此次篆刻研习营系书院传统文化体验季系列活动之一,特邀著名篆刻家、西泠印社社员、上海海上印社社长徐谷甫先生集中授课,旨在鼓励同学体验中国古老的金石艺术,在方寸之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
书院篆刻研习营于11月4日至12月9日期间共开开讲五次。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一方印中,要有畅快饱满的书法笔意,又要有赏心悦目的绘画构图,同时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方成佳作。临摹到300方印,方可进行自我创作。同学们自发围在老师身边观摩学习,半个小时左右,一个颇具金石之气的印章就出现在同学们的面前,更走进了同学们的心里。
为了给同学们创造更好地研习环境,任重书院在本学期改造推出了书画篆刻研习室,有兴趣的学生可自行前往本部6号楼109和111书画篆刻研习室随到随练。徐谷甫认为,篆刻的唯一学习方法,就是临摹。一位参与的同学如是说道。一刀一刀,篆刻的不仅仅是印章,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五千年的历史传承。
因此,篆刻艺术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积跬步以至千里的踏实前进。徐谷甫半个多世纪笔耕刀舞,从未间断,篆刻作品颇丰,所著《鸟虫篆全书》影响极大。
印章专科艺术集书法、绘画、雕刻及印材于一体,深受中国文人和普通民众的喜爱。之前没有机会学习篆刻,但是一直十分向往。
一笔一笔,描画的不仅仅是图样,更蕴涵着书法、章法、刀法三者结合的篆刻文化韵味。他在两节课的理论讲授后,又花了一节课时间给同学们示范,他边刻印边教学,话语间、篆刻中,无不流露着对于篆刻艺术的热爱。同学们表示,从徐谷甫老师身上,学习到的不仅仅是篆刻的技术,更是对于传统文化、篆刻艺术的热爱以及愿为艺术奉献的精神。面对几乎全部零基础的同学们,徐谷甫十分耐心,他说:五讲课程的时间不但能带同学们学会篆刻的技术,还能带同学们‘进门,体会篆刻艺术之美。11月3日下午,为弘扬传统文化,丰富书院文化生活,由任重书院主办、大众印社协办的任重书院第一期篆刻研习营在任重书院文化公共空间拉开帷幕。老师风趣的讲课风格、渊博的篆刻才学、深厚的篆刻功力赢得了同学们的崇敬和喜爱。
这听起来庞大的数字,在他看来却是对初学者最基本的要求图示:环境温度对我国272城市居民日总死亡影响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气候变化被认为是人类21世纪面临的最大公共卫生挑战。
不利环境温度对女性、老年人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导致的疾病负担更严重。(封面制图:王木木)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陈仁杰和中国疾控中心副研究员殷鹏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阚海东和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周脉耕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针对此,阚海东、陈仁杰课题组和周脉耕课题组在我国272个主要城市开展了相关研究。
冠心病、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呼吸系统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死亡案例中,与不利环境温度相关的比例分别为19%、14%、18%、11%和13%。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未来气候变化的风险评估提供重要的流行病学基础资料,为我国未来采取公共卫生措施降低异常气候和气温的疾病负担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城市化程度较高和集中供暖时间较短的地区,不利环境温度的疾病负担较大,凸显了冬季供暖的重要性。近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陈仁杰课题组,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课题组,在气候变化与健康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研究结果显示,日平均气温为23°C时,我国居民因各种疾病而死亡的风险最低。该研究首次在全国层面系统地评估了环境温度对居民死亡的影响,估算了各种不利环境温度对各种疾病死亡风险的疾病负担,探索了这种影响的城市和人群分布特征。
14%的居民死亡与不利环境温度有关,其中低温相关的比例为11%,高温相关的比例为3%。低温对北方居民导致的疾病负担与南方相近,但高温对北方居民导致的疾病负担明显高于南方,这可能与北方地区居民不常使用制冷型空调、对热的适应性不高有关。
长期以来,人们认识到高温和低温均不利于人体健康,但是并不清楚不利环境温度对我国主要疾病谱的死亡风险和疾病负担。联合课题组进一步分析了我国不同城市和不同人群之间温度相关疾病负担的差异。
10月31日,研究结果以Association between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mortality risk and burden: time series study in 272 main Chinese cities为题在线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低温对死亡风险的影响较强,可持续2周以上,而高温的影响通常局限在2至3天以内。结果显示,在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不利环境温度导致的疾病负担明显更大为顺应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进一步突破石窟寺文物、遗址保护的瓶颈, 11月4日至5日,复旦大学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石窟寺保护论坛在上海举行。
该联盟由复旦大学研究员王金华发起,旨在联合国内相关机构和企业,强化学术研究和交流,共同为攻克石窟寺保护难题提供相应的人才及技术支持。本次高峰论坛的召开,是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加强学科建设的一次最新尝试,是国内学者对中国石窟寺类遗址保护与研究的一种有益探索,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石窟寺保护成果的一个重要平台。
开幕式上,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承功、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孙英民和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系主任陆建松分别致辞,并签署了中国石窟寺保护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协议书。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来自全国各地的石窟保护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分享了多年来的实践与研究情况,对于在保护理念、技术标准、保护材料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达成了共识,并就前沿技术问题、未来的保护利用理念和学科建设等深层次问题进行了交流。
此次高峰论坛由复旦大学主办,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联合承办,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石窟专业委员会、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丝绸之路文物科技创新联盟提供支持。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余江宁、云冈石窟研究院副院长卢继文、麦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所长李天铭、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周明生等世界文化遗产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其它石窟保护管理研究机构、相关高校、文博单位的代表和关心中国石窟寺保护的各界人士共百余名嘉宾齐聚一堂,共同分享了中国石窟寺保护的研究成果与体会。